初冬时节,行走在枣阳市的乡村沃野,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徐徐铺展——滚河岸边的吴店镇,汉风古韵与现代化设施相得益彰;平林镇的万亩桃园里,产业升级项目正紧锣密鼓地推进;熊集镇的村史馆墙上,“皇桃”文化生动地述说着农旅融合的故事;南城街道惠岗社区,老人、孩童各得其乐,电商直播间里农产品畅销四方……
这一幅景美人和的画面,是枣阳市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功能镇区、和美乡村、实力产业、美丽路网”四项行动的生动缩影。自乡村振兴“四项行动”启动以来,该市立足资源禀赋,聚焦群众需求,投入28.59亿元,谋划实施重点项目119个,以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功能镇区带活城乡
建设“功能镇区”,关键在于增强其连接城乡、服务农村、集聚产业的核心功能。“我们的目标是把镇区建成服务完善、设施配套、管理精细、环境优美、带动有力的区域中心。”枣阳市住建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刘建华说。
在刘秀故里吴店镇,功能提升为古镇注入了新活力。姑嫂桥公园修复已接近尾声,成为群众休闲的好去处。居民刘飞感慨:“如今,镇里公园、广场、充电桩、超市一应俱全,学校、医院的条件也好,生活一点不比城里差。”
吴店镇的功能镇区建设,不止于生活环境的改善。依托深厚的汉文化底蕴,该镇着力提升文旅功能,白水寺、无量台景区提质升级,汉文化元素融入街巷肌理。该镇政府工作人员王雅琪介绍:“我们推进全域景区化、全产业互动,形成了以刘秀文化、三月三民俗等为特色的旅游体系,带动全镇发展旅游服务店铺4000余家,年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
熊集镇倾力打造文旅小镇、生态小镇,拥有3A级景区青龙山熊河风景区和万亩优质桃基地,2024年吸引游客近60万人次,带动千余名农民就业。今年,该镇将黄桃文化、熊河风情融入集镇建设,打造桃产业综合服务中心和黄桃文化墙,建设游客服务中心、民俗文化馆和大型农贸市场,既改善了生活环境,又促进了产业发展。
目前,枣阳市功能镇区55个项目全部开工,已竣工38个,整体进度超预期。南城西环三路、新华路改造扎实推进;吴店姑嫂桥公园、熊集村史馆项目进入收尾阶段;平林剧院改造竣工投用,成为文化新地标。
和美乡村宜居宜业
枣阳市围绕114.1公里精品线路,以清单化、节点化的方式推进108个和美乡村建设,着力打造“美魂和韵、三治融合”的美丽家园。
南城惠岗社区马家营作为典型的城郊社区,从完善规划、重塑生态等八个方面推进建设,成效显著。为美化环境,社区创新设置了“禽畜圈养点”,引导居民在门口围起铁丝网圈养鸡鸭。
惠岗社区的污水治理是一大亮点。该社区探索出“三二一”治理模式,处理后的水可直接用于农业灌溉。这一模式被列为农村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九种典型模式之首,并在全国推广。马家营深入挖掘汉文化资源,将传统农居改造为特色民宿,吸引游客体验农耕文化,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
近年来,枣阳市和美乡村建设成果丰硕——33个示范村项目协同推进,其中24个已竣工。三里岗、四井岗、陈湾等村(社区)常态化开展环境整治与设施维护,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实力产业特色鲜明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枣阳市坚持“龙头带动、链式发展、集群壮大”的理念,培育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实力产业。
在平林镇,“枣阳皇桃”是响当当的金字招牌。枣阳市住建局协助其争取到200余万元资金,建成了水果智能分拣中心,该中心日分拣桃子可达6万斤。果农韩锋算了一笔账:“以前大小桃子混卖,一斤只能卖2元。现在桃子分等级卖,精品桃子能卖到一斤5元,收入增加了。”
同步建设的印刷包装车间,以及规划投资过亿元的冷链物流园,将让“枣阳皇桃”突破季节限制,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助力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
目前,枣阳市乡村振兴“实力产业”行动正全面推进——17个产业项目已全部开工,截至目前,已有10个项目竣工。南城的皇桃集市已完成基础建设,熊集青龙湖村的游乐设施正在安装中,车河万头肉牛养殖加工全产业链项目已开始运营,其配套饲料厂的主体工程已完成60%,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马家营立足城郊优势,打造了“电商+基地”的双轮驱动模式。惠岗社区联合物流企业建设了500吨冷链仓储中心,并与周边村联建了5000亩绿色蔬菜基地,通过“线上订单+线下直供”的方式,每年向武汉、襄阳等地供应优质果蔬1.2万吨。村民王丽华在电商平台销售特产,年销售额超百万元,她感慨道:“以前种菜怕滞销,现在手机一点全搞定。”目前,马家营已培育家庭农场15家、农民合作社8个,带动300多名村民就近就业,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超20%。
美丽路网筑牢根基
道路是乡村振兴的血脉。枣阳市全域推进“美丽路网”建设,着力打造“畅通安全、景观赋能、路产一体”的城乡廊道。
白龙路全长约17.9公里,2022年建成,东连白水寺风景区,西接青龙山—熊河风景区,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旅游公路。该路带动沿线发展优质桃园3万亩、茶园2000亩,每年桃花盛开期吸引游客超20万人次。
此次升级改造采取两侧拓宽的方式,路面宽度增至6.5米,铺筑沥青混凝土,并配套交通标识、防护设施,总投资约2400万元。升级后的白龙路将进一步增强通行能力,强化景区联动,放大“路衍经济”效应。
美丽路网建设初具规模——14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其中7个项目已竣工。白龙路已完成14公里沥青摊铺,G234柳林服务区提升工程进度达到80%,同时完成了沿线40公里平交路口安全标识的安装。
马家营借力“美丽路网”建设,打通乡村振兴的“末梢循环”。新修的6米宽沥青路直通果蔬基地,货车可直接到达田头。目前,该村配套建设了农产品展销中心和田头冷库,形成了“生产—仓储—销售”一体化链条。
为方便桃子销售,平林镇扩建了高速路口至李家湾等多条道路。果农彭绪文说:“路修好了,现在运桃子20分钟就能上高速,损耗少了,今年收入增加了三成。”
与此同时,该市路域环境整治成效显著,拆除违建23处、消除安全隐患52处,完成公路清扫9500公里、修复安防设施1106处,路网通行安全与环境品质实现同步提升。
机制创新凝聚合力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创新机制。枣阳市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的高规格领导小组,聘请湖北省规划设计研究院高标准编制“四项行动”总体规划,深度融入汉文化、桃产业元素,构建起“一环三带三心多点”的空间新格局。
该市建立政府主导、乡镇(部门)主责、群众主体的推进机制。组建工作专班,并下设四个工作组,确保日常工作高效统筹、常态推进。同时,建立了“周调度、联席会”的动态机制,高频次协调解决各类难点堵点问题。配套完善了项目管理、规划管控、督导检查等全链条制度,保障项目的质量和进度。
“国土”筑基,“文旅”生金。南城街道马家营的蜕变,正是枣阳乡村振兴“四项行动”实践的一个缩影——通过环境整治激活生态价值,依托路网升级打通经济脉络,借助产业融合提升发展效能。在枣阳大地上,更多像“马家营”这样的地方正破土而出——熊白路提档升级进展顺利,路基浇筑已完成96%,沥青摊铺已完成68.5%;茶庵村农文旅项目已转入施工阶段,乡宿、乡厨示范户以及咖啡馆等同步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文化动能……
千村千面,各美其美;四项行动,协同发力。如今的枣阳市,功能完善的镇区、和美宜居的乡村、活力迸发的产业、畅通美丽的廊道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本版图/文:全媒体记者孙修廷毕学谦通讯员郑婧杨金智

吴店镇肖湾村航拍图。

熊集镇举办皇桃节。(资料图片)

机电产业园。

南城街道惠岗社区马家营环境优美。
《襄阳日报》(2025年11月17日6版)
编辑:张紫悦
审核:李云飞 终审:杨潇